之前在 “Undervalued Software Engineering Skills: Writing Well” 看到 William Zinsser 撰寫《非虛構寫作指南》(On Writing Well) 這本書的推薦就一直放在待讀清單。 近日又在 Paul Graham 的 “Writes and Write-Nots” 看到:「良好寫作源自於清晰的思緒,而這並不容易。」而想起了這本書。
Paul Graham 的文章中也引用了排版系統 Latex 的開發者 Leslie Lamport:「若你不透過寫作來進行思考,你只是自認為在思考而已。」我認為寫作或許未必是思考唯一的途徑,但通過流暢的文句來進行寫作確實對於思考有很大的幫助。
從打字機時代到數位時代,橫跨四十年的本書依舊在非虛構寫作領域被奉為聖經。儘管書中大多以英文寫作的角度來闡述,初步讀完第一部我就被作者清晰風趣的詞句所吸引。在閱讀的過程深刻地體會到流暢的文句對於讀者來說是重要的,欲罷不能的內容讓我只花了兩個小時就把原則部分讀完了。趁著記憶猶新簡單記錄一下目前的摘要及心得。
書中肯定了科技進步對於寫作過程是恩賜,寫作的本質就是改寫,從廢紙簍到刪除鍵加速了改寫的過程。我認為有趣的是,他點出了與 Paul Graham 類似的觀點: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出現,就連寫作的過程本身都可以被完全取代,從簡單到消失,由人工智慧代勞的作家還能被稱為作家嗎?Paul Graham 認為未來只會存在寫作 (write) 或不寫作 (write-nots) 兩種人,嚴重看待的話甚至會變成思考 (think) 或不思考 (think-nots)。個人認為使用二分法容易過於危言聳聽,然而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
遵循精簡的原則,書中的各個章節都十分簡潔:交流、精簡、贅字、風格、讀者、文字、用法。
儘管被分為七個原則來闡述,這些原則其實是息息相關的。例如作者在交流的章節提到:人味與溫度是非虛構文學類作品的核心,個人化的寫作手法未必是重點,而是該怎麼用清晰卻又不失個人本色的文句來進行寫作。仔細斟酌字句並不是為了吸引讀者,更多的是為了能正確傳達自己的想法。
在注重精簡與刪減贅字的原則上,我認為重點是:不要為你的讀者增加無謂的認知負荷。說話時我們常會稱這種婉轉的說詞為「說話的藝術」,彷彿多加了一堆形容詞或假設性的語氣就可以讓一個嚴正敘述變得比較沒那麽震撼。作者拿空服員用在安全示範的語句來做說明非常有趣,在說話時使用贅字來展現所謂的藝術,然而到了閱讀的領域,似乎是該越精簡才得以更準確地傳達訊息。
風格的章節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作者鼓勵大家都以第一人稱來進行寫作,因為讀者要的是一個「真心跟他們說話」的人,要讓文章擁有個人風格,最重要的就是在寫作時做自己。然而不以第一人稱來寫作,或是說將個人從文字中去除卻是這個社會普遍的現象,過去在寫論文時都必須要用代稱來代替自己發表言論,儘管我覺得學術界的這種莊重似乎比起其他地方更深根蒂固,但在看到作者寫到 「我想見到那個對自己寫作主題充滿熱情的教授,聽他跟我說這個主題為什麼會讓他著迷。」 真的深有所感。
或許真正擅長寫作的人可以做到吧,就算不把「我」寫出來,讀者也可以從文字間感受到一個有溫度的人,閱讀到一篇遊記時,就算不用真的去過那個地方,同樣也可以體會作者的感受。就像在閱讀這段文字的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對於這個置身事外寫作風氣的感慨,每每在閱讀那些他未必能參透的科學文獻時,作者仍嘗試從中尋找那些屬於研究人員的熱誠。
最後一部份想講關於文字,作者除了講述過去在編纂新辭典時對於新詞彙的採納與否外,也提到了在閱讀文字時,對讀者來說其實也同步聽到了「文字的聲音」。讀者並沒有真的用耳朵來聽到這些文字,但對理解詞彙的串連上,聲律似乎也會無形中影響閱讀時的流暢度,因此寫完一個段落後最好也大聲將自己的文句朗讀出來,文句的使用上居然也要推敲聲律的影響,十分有趣。
只是看完原則這一部就受益良多,想著是不是該看完整本書後在開始寫心得(或許能夠更流暢?),又擔心這些感受會稍縱即逝。幸虧我們現在活在只需要靠刪除鍵就能編纂文句的電腦時代,如果後續有看到能夠拿來應用的技巧,也能再來改寫這篇心得。
Featured Photo by Patrick Fore on Unsplash